阅读量91
秦始皇陵墓真的多次被盗掘破坏过吗? 秦国的生产力真的很落后吗? 长平之战的40万赵卒真的被活埋了吗? 史料不曾记载的霸国在哪里?有多大? 西方伪史论站得住脚吗? …… 在当代社会,考古已超越学术范畴频繁地出现在公共场域,并逐渐成为广受关注的文化热点——博物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便是明证。 近期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寻迹古中国2》,是考古专业出身、知名出版人翟德芳先生再续考古之缘的第二部作品。翟德芳先生是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出身,长期深耕于文化和学术出版。他自谦只是一名“考古老学生”,其实他有深厚的考古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文物知识。他基于实地行走、拍摄与资料考证,才写出了这本书。本书不仅是一部考古普及书,更是他在资深出版人和考古学者双重身份下的精心之作。 山西土豪霸国: 一个被考古“考”出来的国家 在洪洞县看过广胜寺的“三绝”,即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壁画后,我又奔赴平遥双林寺,去看寺中精美的明代悬塑作品,之后又顺道去看汾阳杏花镇的太符观和汾阳田村祭祀禹门河社神的后土庙,前者的金代建筑昊天玉皇上帝殿及其内的壁画、后者的明代世俗风的河神壁画都相当精美。结束了在晋南、晋中的多日奔波,我终于来到太原。到达太原的第二天,我就来到山西博物院,寻找那些我在地方上看不到的文物。 十年前,我就留意到,有报道说在山西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一个不见于史籍的西周时代的国家,这个国家名为“霸国”。这个消息给我带来的印象之深刻,很长时间都未能忘怀,所以进入山西博物院,我就直奔商周展厅,去寻找那个“霸国”。还别说,在展厅中,我真的看到了霸国文物的陈列。看了霸国的器物,有感于考古工作者在历史研究中的巨大贡献,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霸国”的发现和它的历史轨迹介绍给大家。 …… 霸伯的豪华 在这2200多座墓葬中,有几座比较特殊,不仅墓葬规模大,而且随葬品丰富,更出土了许多带有铭文的青铜器,考古学家推测它们是不同时代的霸国国君及其亲族的墓葬。最早被发掘的1号墓是西周初期的霸伯的墓葬,在墓葬二层台四壁有11个壁龛,壁龛内放置有漆木器等物。在棺椁之间或棺盖上堆放大量的青铜器、原始瓷器、陶器等。 墓中出土了1000多件各类青铜器,其中的70多件青铜礼乐器,包括鼎24件、簋9件、鬲7件、爵6件、觯6件等,乐器有钟和铙9件。24件青铜鼎和9件青铜簋,是迄今为止西周高等级墓葬中陪葬青铜鼎数量最多的。 此墓中青铜鼎内壁铭“伯作宝尊彝”、圈足三足簋盖底对铭 “霸中作旅彝”等铭文,表明“霸”是这处墓地墓主的国、族、氏名,“霸伯”是这里的最高权力拥有者。霸伯鼎高55厘米,腹、足部均饰有扉棱,鼎腹部一周装饰三组半浮雕的兽面纹,类似的大铜鼎通常只在商周之际的高级贵族墓葬中随葬。该墓出土的青铜簋形式多样,有圈足式、方座式、鼎式、三足式等,囊括了商末周初铜簋的样式。 2019年发掘的1017号墓是西周中期的霸伯墓葬。此墓也为口小底大的袋状,葬具为一棺一椁,椁底有垫木。墓中随葬品丰富,南北两侧棺椁间为戈、矛、镞等青铜兵器,东侧棺椁间为车马器及其他青铜饰件,西侧棺椁间为大量的青铜礼乐器,椁室内东南部棺盖上有序放置大量海贝。在墓的东侧还陪葬一座较大的车马坑。 青铜器中,仅青铜容器就达50件,包括鼎13件、簋7件、鬲1件、甗1件、豆4件、爵7件、觚2件、卣3件等,13件鼎中有5件方鼎,还发现1件金柄形器。多件青铜器为伯和霸伯“作器”,表明墓主为霸国国君霸伯,从墓中出土的霸伯盂的铭文可知,这位霸伯的名字叫“尚”。 1017号墓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上虽然不如1号墓多,但更精致。其中的霸伯罍通体布满纹饰,在商周时期的铜罍中非常罕见,配以器身翠绿的锈色,显得十分华丽。凤鸟纹铜尊高24.5厘米,器型大气厚重,器身饰以四条扉棱,并在口沿处如同飞檐般挑出,扉棱之间则装饰有三层的凤鸟纹饰,上层凤鸟长尾上扬倒卷,底层凤鸟长尾下垂;中层鸟纹形体最大,也最为独特,鸟尾倒卷,鸟首与器身的扉棱相连,长长的鸟喙倒钩。鸟身以云雷纹为地,饰阴线云纹;鸟足饰云纹、涡纹。1017号墓还出有一件铜人顶盘。该器小巧精致,男性铜人跽坐,双手置于大腿上,腰部着敝膝,眉清目秀,长鼻子,头顶圆形垫,垫上为一双附耳铜盘。考古学家推测其可能是一件青铜灯。 此外,还有一座规模较大的2002号墓。该墓虽然规格上低于1017号墓,但也有550余件(套)随葬品,墓主被考证为1017即霸国国君“尚”的弟弟霸仲。该墓中出土的鸟形盉极为罕见。器内有铭文,自名为盉。此器通高35.2厘米、通长37厘米,以立姿凤鸟为主体造型,颈部以下伸出一长管形流。在凤鸟的背上有盖,盖内有铭文,盖顶面前端有一个扁环状纽,盖尾有环由兽形链环与鸟身套接凤尾。下设一象鼻足,象鼻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全器布满纹饰,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巧。 霸国墓地出土文物 霸伯罍 铜人顶盘 凤鸟纹铜尊 霸国历史管窥 由青铜器铭文考释而确定的“霸”国是一个不见于史料的国名,但也有学者认为,金文中作为族氏称谓的“霸”与“格”所指实一,所以霸国就是以往金文中出现的“格国”;另有人认为金文“霸”与“伯”乃同字异构,所以霸国也可称为“伯国”。从大河口墓地中出土的文物可知,霸国历史可能贯穿整个西周,一直延续至春秋初期。霸国的最高统治者为霸伯,其统治地域大体在墓地左近的地区,也就是范围大体在五十里见方。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作为国家,面积怎会如此之狭窄?其实周灭商后,以“封建诸侯”的方式保卫周王朝的江山,不仅分封儿子、兄弟或功勋卓著的大臣,还分封先圣王尧、舜及夏、商的后代,甚至将一些戎、狄族群也加以迁封,据说周初分封的诸侯国有1700多个。这些分封国其实面积都不大,大者方百里,中者方五十里,小者方三十里。成王封弟弟唐叔虞到唐,也就是后来的晋,开始的面积也只是方百里。当时周王室一般会安排一个大国作为区域的方伯,这个方伯相当于二级行政区官员,在某种程度上替周天子治理一方,但事实上他又没有多少实际的控制权,周天子可以越过他直接与小国对话或往来。当时霸伯大约在西周早期得到分封,以晋国为方伯,到西周中期时较为繁盛,到西周晚期逐渐衰弱,一直延续到春秋早期,最终被晋国所灭,或被迫迁徙他处。因霸国国小势微,后来有关该国的记载也就湮灭在历史中了。 霸国人口不多,但在西周时期很“霸气”,豪华的随葬品阵容显示出其国内的控制很严密。从铭文可知,霸国不仅参与周王室祈求卤盐丰产的祭祀活动,而且保障周王室盐源供应,同时操兵守卫河东盐池之安全。出土的霸伯尚盂铭文显示霸国与周王室关系很密切,周王曾派伯考出使霸国,勉励霸伯,并赏赐珍贵的苞茅、鬯酒等,霸伯回赠周王,并制作宝盂,使子孙万代永记王恩浩荡。 金柄形器 霸国与晋、燕等大国有联姻。曲沃晋国墓葬中曾出土一件霸伯簋,铭文为“霸伯作宝尊彝”。当时一国之器出现在他国墓葬中,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此国为该国所灭,一是此国曾有女子嫁往该国,器物作为媵器来到该国。发现该铜器的晋国墓葬,墓主是女子,似可推测是嫁往晋国的霸女,如此则晋国和霸国曾为姻亲可基本确定。1号墓出土的燕侯旨卣,铭文为“燕侯旨作姑妹宝尊彝”。“旨”是燕国第二代诸侯的名字,姑妹为燕国女子。此器为燕侯旨为燕国公主出嫁定制的媵器,这是燕国和霸国通婚的实证。 由大河口墓地的遗物可以看出,霸国受周文化影响,也有独立发展的印迹。它拥有独立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有自身的信仰,如其造型别致的铜人车辖、鸟形盉,葬俗中殉狗而不殉人、墓中设壁龛、口小底大的墓穴形式等。2002号墓出土的鸟形盉,盖内铭文内容为器主乞关于遵行公命的誓言,申明自己的谋划如系私自策划、不合命令,甘受刑罚。这里的“乞”应是霸国的一位重要贵族。从誓言看,乞是向“公”发誓的,“公”应该就是当时的霸伯。这类铭文似乎是侯马盟书的先声,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首见,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霸国墓地出土文物 燕侯旨卣及内装的酒器 倗伯盆与铭文 霸伯山簋 研究霸国的考古发现,还可以明白一些事情。史载周代礼乐制度肇始于周公的“制礼作乐”,也就是确立社会各阶层的亲疏远近、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包括棺椁制度、用鼎制度、用玉制度、乐悬制度等,但周初这些制度还是很不到位的。按照周礼,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九鼎八簋,而在这里,位列三等爵位的霸伯,其墓中随葬的铜鼎竟达24件、簋9件,显然与礼不合。到了西周中期的2017号墓,仍有13鼎、7簋随葬,与其七鼎六簋的最高待遇相比,仍大大逾越,显然西周中期以后对周礼的贯彻还有死角。 摘自《寻迹古中国2》,翟德芳 著, 上海三联书店2025年8月出版 《寻迹古中国2》 翟德芳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