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88
柯列然 保卫中国同盟协助援华的罗马尼亚医生 1946年柯列然在中国 布库尔·柯列然(Bucur Clejan,1904-1975),罗马尼亚共产党员,执业医生。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难岁月里,在国际援华组织和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以下简称“保盟”)的安排下,他秉持着共产主义信仰和国际主义情怀,来到中国支持抗战。从贵阳图云关到湘鄂粤前线,从西南边陲到中原大地,他把生命中最宝贵的岁月留在了中国这片见证了他的信仰和事业的土地上。在华工作9年间,他曾2次受到宋庆龄的亲切接见和热情鼓励。正是在宋庆龄精神和品格的感召鼓舞之下,柯列然为休戚与共的中罗两国友谊之路铺就了一块块基石。李克强总理2013年访问罗马尼亚时就曾指出,“上世纪30—40年代,贵国医生扬库和柯列然夫妇不远万里投身于中国反法西斯斗争,他们救死扶伤、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被广为传颂。” 一、西班牙“国际纵队”的战士 柯列然原名雅各布·克兰兹多尔夫(Jacob Laub Kranzdorf),1904年12月26日出生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中学毕业时,他报考了医大并远赴意大利留学,6年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皮肤科医生。学成归国后,他在家乡开设私人诊所,并结识了不久后成为自己妻子的柯芝兰(Gisela Muntianu)。柯芝兰来自于一个红色世家,在她和她家族的影响下,柯列然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逐步认识了共产党并参与党的地下活动。1932年,柯列然加入了罗马尼亚共产党。 1928年柯列然在医学院毕业证上的照片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得知共产国际决定组成国际纵队支援西班牙人民的消息后,在妻子的支持下,柯列然响应罗马尼亚共产党的号召,变卖诊所的一切,离开家人和祖国,于1938年冬作为志愿医师加入了西班牙人民阵线,和白求恩大夫一样,成为了由50多个国家、数万多名志愿者组成的国际纵队的一员。1939年2月,在从事了短暂的战地医疗工作后,柯列然跟随队伍撤退至法国境内,随即被关押进了集中营。 曾经关押过柯列然的法国戈尔斯拘留营 1939年6月柯列然在戈尔斯拘留营与战友的合影 此时,远在数万里以外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抗战的第二个年头。从一开始,中国人民就敏锐地认识到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之间休戚与共的联系。毛泽东在致西班牙人民的公开信中写道:“你们所努力的事业也就是我们所努力的事业”。宋庆龄也曾向世界强烈呼吁援助中国、援助西班牙——“你们不要以为战争仅仅发生在世界上一个区域,昨天在西班牙,今天在中国,谁能保证明天这种死的恐怖不会降临到你们身上!我向你们急迫地呼吁!援助中国,援助西班牙,援助无量数的失却了父母的儿童,失掉了丈夫儿子和生活的女性,也就是帮助了你们自己!”“在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侵略和黑暗统治的伟大斗争中,中国是其中的一个公开的战场。在这场战争中,我们的人民正在英勇地和成功地同世界侵略集团成员之一的日本交战;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和西班牙人民一样地拒绝投降。因此,连慕尼黑协定也没有能够使法西斯的浪潮淹没世界。” 保卫中国同盟发往世界各地的抗战宣传画 集中营中的柯列然和战友们也关注着中国抗战的形势,特别编辑过一期声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特刊。由英国进步人士组成的中国运动委员会在得知集中营内有一批不能返回祖国的医务人员后,在伦敦成立了医药援华委员会,并与英国红十字会取得联系,计划招募和安排一些能去中国支援抗战的志愿者。柯列然得知后毅然报名申请,希望在中国继续他在西班牙未竟的事业。 二、在香港与宋庆龄的第一次见面 1939年9月13日,柯列然等援华队员到达香港,受到了当地各界人士的欢迎。由于他们证件的国籍一栏上都填着“西班牙”,所以报纸媒体统称他们为“西班牙医生”,尽管他们中没有一个是西班牙人。在码头迎接他们的是保盟中央委员会委员、名誉秘书希尔达·塞尔温-克拉克(司徒永觉夫人)。她为队员们安排了在港逗留期间的食宿和一系列的参观和交流活动,并介绍了中国红十字总会的情况。 1939年9月柯列然与同行的“西班牙医生”在香港的街上 柯列然珍藏的宋庆龄宴请时指定座位的卡片 柯列然由香港赴内地的过境文件 三、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的“特别会员” 图云关是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总部的所在地,这里成为了柯列然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在救护总队报到后,援华队员们被分别编入不同的队伍,从学习中文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 1939年柯列然在贵阳图云关 1942年,柯列然(时译柯让道)任383医疗队队长时佩戴的臂章 1943年,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聘任柯列然为军医训练班教官的聘书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结束后,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久宣布解散。10月,柯列然离开了救护总队。临别之际,中国红十字总会因为他“服务本部有年勋劳卓著”,而授予“特别会员”的荣衔。与部分“西班牙医生”选择回国不同,柯列然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的指示下,作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职员继续留在中国服务。 1945年11月中国红十字总会授予柯列然“特别会员”的文件 四、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的共产党员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成立于1943年,是一个先于联合国运作的临时性慈善救济组织,帮助二战中遭受战争灾难的国家和个人恢复生产和生活。战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在华设立了中国分署(以下简称联总),先后将近250余吨救济物资运往中国,同时派遣诸多专业人员参与中国的善后救济事务。从1945年底至1947年底,柯列然先是被任命为联总驻重庆办事处的卫生官员,之后又被调任至联总驻河南郑州办事处,负责河南地区一切有关医务卫生、赈灾救济等工作。 1946年4月由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签发给柯列然(时译郭德夫)的外籍专家服务证 宋庆龄在检查运往解放区的物资 1946年柯列然在河南往解放区运送救济物资 在郑州办事处工作的日子里,柯列然还遇见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附属护校的赵婧璞。两人于1946年底结为夫妇,柯列然成了中国的女婿。 1946年柯列然夫妇在联总郑州办事处 1947年11月,联总宣布停止在华救济工作。年底,柯列然依照工作安排,携妻子前往联总驻华总办事处的所在地——上海。 五、在上海与宋庆龄重逢 到达上海没几天,柯列然就收到了一份请柬,受邀出席解总驻上海办事处代表林仲在新亚饭店举办的告别鸡尾酒会。 12月4日下午五时,柯列然偕赵婧璞依约准时赴宴。当柯列然在酒会上与故友们正交谈时,突然他的眼前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宋庆龄。 这次的重逢令柯列然惊喜不已。据赵婧璞回忆,柯列然连忙走到宋庆龄身旁向她问候道:“您好哇?我真高兴在这里又有机会见了您。”在他的眼中,宋庆龄“精神饱满,一点儿也不像近六十岁的人。”柯列然激动地向宋庆龄述说着1939年第一次见面的场景,边说还边比划着当年保存的那张席位卡,称赞“那是一个很宝贵的纪念品”。宋庆龄听后微笑着给予回应,她告诉柯列然:“我们中国人民同样地也永不会忘记所有你们志愿来帮我们的同志们的,以后有机会时请你们再来访问中国。” 柯列然珍藏的1947年12月4日解总沪办告别酒会的请柬 柯列然珍藏的解总沪办告别酒会上宋庆龄的亲笔签名 六、中罗友谊的友好使者 1970年柯列然与来访的中国医生留影 1972年柯列然夫妇在延安宝塔山下 1975年,柯列然在罗马尼亚家中不幸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71岁。2008年12月26日,柯列然诞辰104周年之际,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柯列然纪念墓在宋庆龄陵园落成,柯列然的骨灰迁葬于宋庆龄陵园内的外籍人墓区。从那时起,他又回到了中国——他念念不忘的“第二故乡”,永远地留在了自己终身敬仰的宋庆龄身旁。他为中罗友谊作出的不朽业绩也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2018年11月14日,罗马尼亚驻华大使馆特命全权大使、罗马尼亚国防兼陆、海、空军武官、罗马尼亚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一行共7人来到宋庆龄陵园祭扫柯列然 撰文 | 孙娴静 配图 | 孙娴静 编辑 | 王伟 朱玖琳 崔正秋 排版 | 崔正秋 本文为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版权所有,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告知,侵权必究。 长按关注我们 Long press the QR code to follow us 宣传宋庆龄思想 弘扬宋庆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