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949 为新中国奋斗:欢迎中央特使 响应北上邀请(1949年6月)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开国典礼上,毛泽东正式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礼炮齐鸣,举国欢庆。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出席开国大典的宋庆龄,在看到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一年,宋庆龄五十六岁。她从青年时代就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斗争中,她相信人民的力量,始终坚定地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缔造新中国做出了伟大贡献。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上海宋庆龄研究会推出“回望1949:为新中国奋斗”系列推送,在每个月回顾宋庆龄在1949年当月的重大事迹,讲述70年前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的点点滴滴,缅怀宋庆龄的历史功勋和伟大精神,展现缔造新中国宏伟气象。
1949年6月25日晚,在上海林森中路1803号宋庆龄寓所(今淮海中路1843号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中共中央特使邓颖超向宋庆龄面呈了分别由毛泽东和周恩来亲笔书写的两封信。
毛泽东信写于1949年6月19日,寥寥百余字,既清晰道明了邀请宋庆龄北上共商新中国建设大计之意,又以最高规格表达了对她的尊敬与仰望。函谓:
庆龄先生:
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专此。敬颂
大安!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九日
毛泽东因公务繁忙书信经常有勾勾划划的地方,但这封信连一个错字、一个墨点都没有,可见是极其用心地书写而成的。
1945年9月8日,宋庆龄在王安娜陪同下,赴桂园出席毛泽东、周恩来为招待在重庆的各国援华救济团体负责人而举行的茶话会。
隔日,周恩来为邀请宋庆龄北上也书写了一封表达同样切盼之情的亲笔信。函谓:
庆龄先生:
沪滨告别,瞬近三年。每当蒋贼肆虐之际,辄以先生安全为念。今幸解放迅速,先生从此永脱险境,诚人民之大喜,私心亦为之大慰。现全国胜利在即,新中国建设有待于先生指教者正多,敢藉颖超专诚迎迓之便,谨陈渴望先生北上之情。敬希早日命驾,实为至幸。
耑上。敬颂
大安!
周恩来
一九四九年六月二十一日
宋庆龄看到的这封周恩来亲笔信上,有一个字是经过改动的。那个字是毛泽东改的。他把周恩来信上“略陈渴望先生北上之情”中的“略陈”改为了“谨陈”。这处修改,尽显中共中央对宋庆龄的尊敬。
毛泽东、周恩来6月份的这两封亲笔信是继1月份之后,中共中央第二次飞鸿来沪力邀宋庆龄北上。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联名致电宋庆龄,热诚邀请她北上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建国大计。(详见“回望1949:为新中国奋斗”系列推送1月号)
上海解放后,李济深、沈钧儒、章伯钧、黄炎培、张东荪、周新民等民主人士曾陆续致电宋庆龄,恳请其北上,但均被宋庆龄以“病躯急需疗养”为由婉拒了。然而,对于北上之事,她的确认真考虑过。就在史良6月15日启程北上赴平之前,宋庆龄跟史良讨论过参加政协事,她告诉史良过去香港曾送来毛、周致电,邀请她北上参加新政协,史良听后力主宋庆龄应该参加新政协,即使因病体不能天天到会,也应该到北平参加开幕式。宋庆龄闻之动容,请史良由平回沪后与她商决。
1980年3月8日,宋庆龄在人民大会堂与史良谈话。后排为工作人员。
中共中央的第一次邀请发生在“反动派濒临死亡的末日”,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把邀请电报安全送达宋庆龄处。而这一次是在“全国革命胜利在即”之时,中共中央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让宋庆龄接受邀请。之所以特派邓颖超来沪,是因为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她同周恩来一起和宋庆龄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而且作为周恩来夫人,她能代表周恩来迎接宋庆龄。
1938年9月15日,宋庆龄在广州各界妇女欢迎集会上与各界代表及女界领袖合影。二排左九为邓颖超。
6月25日,邓颖超偕廖梦醒抵达上海。廖梦醒是廖仲恺、何香凝夫妇的女儿,曾长期担任宋庆龄的英文秘书、深得宋庆龄信任。邓颖超让廖梦醒先去和宋庆龄打个招呼,然后她再去拜见。是日,当廖梦醒身穿灰布制服,头戴灰布军帽出现在宋庆龄面前时,宋庆龄还以为来了一个女兵。廖梦醒叫了一声“Aunty”,她才发现是廖梦醒,于是笑了起来。
宋庆龄题赠廖梦醒留念的1917年在上海环龙路寓所合影。左起:廖承志、廖梦醒、何香凝、宋庆龄。
廖梦醒对宋庆龄说:“北平将成为新中国的首都,邓大姐代表恩来同志,特来迎接你,大家都盼望你能去参加新政协。”因为孙中山是在北平不幸病逝的,所以宋庆龄为难地对廖梦醒说:“北平是我的伤心之地,我怕去那里。待我考虑考虑,想好再通知你吧。”
得知邓颖超来沪,宋庆龄25日当晚便约谈邓颖超。见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笔信,宋庆龄的情绪很兴奋,但她还是向邓颖超表示因病体不克长途旅行,拟暂缓。因为紧张焦虑,宋庆龄自1949年1月开始就不断地被剧烈的头痛、高血压和严重的荨麻疹交替折磨。目睹宋庆龄的确体质虚弱,邓颖超对宋庆龄能不能坐火车赴平有点担心。
1960年4月13日,宋庆龄和蔡畅、邓颖超在北京机场欢送周恩来出访缅甸、印度、尼泊尔。
27日,廖梦醒再度先期只身赴宋宅劝说。当晚,宋庆龄设宴招待邓颖超,邓颖超得以再赴宋宅。言谈间,宋庆龄“颇感盛情难却”,再次表示“考虑考虑”。邓颖超感觉宋庆龄北上“或有可能”,但“依其性格,尚须下工夫”。
当日,邓颖超向中共中央发出了抵沪后的第一份电报。电报是发给毛泽东的,她向毛泽东汇报了上述情况,并请求答复“如孙夫人坚持此次暂不来平,则在我返平前,是否将请其参加政协及政府事,征其同意”。对此,周恩来于7月1日以中央的名义回复:要求邓颖超应向宋庆龄“直说请其参加新政协”,但是参加新政府的事得等她到平后再说。
经过几次交谈,邓颖超终于说服了宋庆龄。6月30日,宋庆龄高兴地向邓颖超明确表示同意北上。
1962年1月6日,宋庆龄、周恩来、陈毅、邓颖超等参观《中国建设》创刊十周年展览会
随后,中共中央为安排宋庆龄平安舒适地北上,在答应北上参加新政协之后进一步答应参加新政府又继续进行了周密安排。其中一个令宋庆龄非常高兴的贴心之举便是将邓颖超留在上海,陪伴宋庆龄于8月份一起北上。周恩来要求邓颖超,在沪逗留期间,“应多往孙夫人处谈话,为之讲解各种情况和我党政策。”
1961年5月11日,毛泽东在上海宋庆龄住所看望宋庆龄。
中共中央为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政协和新政府,做了大量细致周密的工作。宋庆龄本人之所以得到中共中央的无比尊敬,宋庆龄北上之所以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不仅因为她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而且因为她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缔造者之一,她艰苦地追求真理的一生印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真理。
点 / 击 / 图 / 片 / 查 / 看 / 往 / 期
Long press the QR code to follow us